•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武汉科技大学2016-2017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发布时间:2017-12-29  发布者:学校办公室  浏览次数:







2016-2017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二〇一十二



目 录


 武汉科技大学是省部部共建的地方高水平大学,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入选高校。学校办学历史溯源于1898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朝政府批准成立的工艺学堂,历经传承与发展,1958年组建为武汉钢铁学院,开办本科教育。1995年,隶属于原冶金部的武汉钢铁学院、武汉建筑高等专科学校、武汉冶金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武汉冶金科技大学。1998年,根据国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需要,学校成为第一批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湖北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划转院校。1999年更名为武汉科技大学。

2016-2017学年,武汉科技大学秉承“育人为本,质量立校”的办学理念和“厚德博学,崇实去浮”校训,切实优化顶层设计,科学分析、集思广益,研究制定了“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为学校未来五年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学校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为契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学分制改革,着力建设国内一流本科教育,学校人才培养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迈上了新台阶。

1 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1.1 培养目标

 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理论厚实、知识结构合理、适应能力强、富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服务面向:立足行业,服务地方,面向全国,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1.2 学科与专业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特色鲜明,构建了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工、理、管、医、文、经、法、哲、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学科体系。设置有19个举办本科教育的学院(部)、71个本科专业(见表1-1)。20173月,新增“电子科学与技术”和“生物技术”两个专业。

 学校拥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3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2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建有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0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2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冶金工程、矿业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分别位列全国高校第6位、第7位,材料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1-1 本科专业布局与结构一览表

学科门类

专业数目

专业名称

所占比例(%

工学

36

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工程、安全工程、采矿工程、环境工程、矿物加工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金属材料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冶金工程、材料化学、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通信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工程力学、材料物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建筑学、土木工程、城乡规划、工业设计、车辆工程、交通工程、交通运输、汽车服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

50.70

管理学

13

工业工程、财务管理、电子商务、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劳动与社会保障、行政管理、物流管理、物流工程

18.31

艺术学

5

绘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公共艺术

7.04

文学

3

英语、德语、翻译

4.23

医学

5

临床医学、护理学、药学、预防医学、卫生检验与检疫

7.04

理学

5

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化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统计学、生物技术

7.04

法学

2

法学、社会工作

2.82

经济学

2

国际经济与贸易、投资学

2.82

合计

71

100

1.3 在校学生

 学校现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28283人,其中本科生24340人,硕士研究生3842(其中,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313人),博士生332人,专科生0人,留学生61人,普通预科生21人。折合在校生数31632.10人。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86.06%

1.4 生源质量

 学校生源质量进一步提升,招生录取分数再创新高。2017年,学校面向全国30个省招生,其中理科招生省份28个,文科招生省份19个。学校计划招生6,150人,实际录取考生6,150人,实际报到5,993人。实际录取率为100%,实际报到率为97.45%。招收特长生9人,招收本省学生3,995人。

2 师资队伍与教学条件

2.1 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全面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形成了一支以国家“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和湖北省“百人计划”“楚天学者计划”入选者为核心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以一大批高素质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教师队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606人、外聘教师345人,折合教师总数为1783.85人,生师比为17.741。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1,017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63.32%;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专任教师1,465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91.22%。(见表2-1

2-1 教师队伍职称、学位、年龄结构

项目

专任教师

数量

比例(%

总计

1,606

/

职称结构

正高级

362

22.54

其中教授

353

21.98

副高级

655

40.78

其中副教授

632

39.35

中级及以下

589

36.68

学历结构

博士研究生

827

51.49

硕士研究生

638

39.73

大学本科及以下

141

8.78

年龄结构

35岁及以下

311

19.36

36-45

790

49.19

46-55

418

26.03

56岁及以上

87

5.42

 学校牢固树立教师是办学主体的理念,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2016-2017学年,成功举办了首届湖北高校高层次人才推进会,研究制定了《武汉科技大学“杰青”、“优青”培育管理办法》,修订完善了《武汉科技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暂行办法》,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建设取得新的突破。获批“国家杰青”1人;获批国家外专局高端外专项目3个、湖北省“百人计划”2个;新增“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各1人;获“宝钢优秀教师奖”1人,获“楚天园丁奖”1人。2016年新进教师51人,其中博士49人,占96%;海外学历8人,占比16%7位青年骨干教师获批国家教育部国内访问学者项目,46名教师到985高校短期培训和课程进修;共选派50名青年教师出国访学。

 学校现有双聘院士8人,国家“千人计划”7人、“长江学者”1人、“国家杰青”2人,全国教学名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5人,国家及湖北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入选者29人,湖北省“百人计划”入选者13人,“楚天学者计划”入选者123人,湖北省教学名师7人,湖北名师工作室2个。

2.2 教师教学投入

2016-2017学年,全校开设课程总门数为2163门,课程门次数6729门。承担本科教学的教授有357人,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比例为95.45%。教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692,占总课程门数的31.99%,承担的课程门次数为1363,占开课总门次的20.26%

2.3 教学经费投入

 学校积极筹措资金,继续加大对本科教学经费的投入,为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在各类预算安排中,优先保障本科生培养经费、实验室建设经费、实验教学经费和实习经费。

2016年本科教学经费支出13051.50万元,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8640.54万元,本科实验经费支出为1439万元,本科实习经费支出为391.86万元。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3475.98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为591.21元,生均实习经费为161元。

2.4 教学用房

   学校校园依湖览江、风景优美,是“湖北省生态园林式学校”和“全国绿化模范单位”。校园总面积170.93万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60.44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18.31万平方米。学校教学行政用房面积55.90万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9.77平方米(见表2-2)。

 表2-2 各生均面积一览表

类别

总面积(平方米)

生均面积(平方米)

占地面积

1,709,321

60.44

建筑面积

1,183,073

41.83

绿化面积

583,127

20.62

教学行政用房面积

559,036

19.77

宿舍面积

305,011.55

10.78

体育馆面积

10,165

0.36

运动场面积

117,953

4.17

2.5 图书资源

 学校现有青山校区图书馆、黄家湖校区图书馆及16个学院分馆,馆舍总面积达61593平方米。截至2016年底,纸质图书2431243册,当年新增230714册,生均纸质图书76.86册。图书馆有电子图书3,040,131册,数据库39个。2016年图书流通量量达到170,817本次,电子资源访问量40,461,608次。

2016年,图书馆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完成了自动借还机的安装、调试,并在两馆投入使用。自助借还使用后,借还量相比2015年提升23%。完成了青山馆3楼阅览桌椅的更新工作,增加阅览座位119个,共有阅览室座位数6,956个,完成黄家湖馆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建设,形成近800平方米的信息共享空间(IC)。空间研究坐席59个、6个小组空间,月均接待读者3000余人次,建成图书馆座位自动管理系统,并在馆内推广使用。实现“一报到,即可入馆”,新生一报到、拿到“一卡通”,即可凭卡入馆学习。通过举办“书香校园,文化科大”的读书节,开展“数据库培训”、“晒书单”、“真人图书馆”、“爱心送书上门”等系列活动,增进了读者与图书馆的关联,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和利用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形成“多读书、会读书、读好书”的校园文化。

2.6 教学设备

 学校建有湖北省属高校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耐火材料与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有湖北省属高校第一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高温材料与炉衬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拥有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科研基地、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国际合作基地、2个武汉市工程技术中心。学校拥有1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联合)2个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近五年,学校主持和承担了国家“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340余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社科)成果奖120余项;2007年以来,获得17项国家科技成果奖(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4项。

 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37,587.31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19万元。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5,001.26万元,新增值达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的15.35%

2.7 教材建设

 学校以服务人才培养为目标,修订了《教材建设与选用管理办法》,完善教材编写、选用与评价机制,鼓励教师编写出版高质量本科教材,优先选用规划教材和优秀教材,以确保选用优质教材进课堂,激励教师编写高水平教材。学校长期坚持开展“校级教材建设计划”,每年遴选15部教材立项建设,并给予资助。对已出版,在实际教学中使用效果好的教材,推荐申报国家级规划教材及优秀教材。目前,有6部教材入选教育部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8部教材入选教育部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见表2-3),13部教材被评为冶金协会优秀教材,3部教材获全国电子信息类和财经类优秀教材奖。

 学校严格执行教育部《关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相关专业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的通知》、《武汉科技大学教材建设与选用管理办法》等制度,坚持选优选新的原则,优先选用规划教材及优秀教材、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以及近三年出版的新教材和修订版教材,保证了高水平教材进入课堂。

 表2-3 武汉科技大学规划教材一览表

教材类别

教材名称

主编

出版社

十一五规划教材

运筹学简明教程(修订版)

秦裕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建筑设备自动化

李玉云

机械工业出版社

液压与气压传动(第2版)

陈奎生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煤化学(2)

何选明

冶金工业出版社

燃气工程(2)

王光辉

冶金工业出版社

管理学

潘开灵

科学出版社

十二五规划教材

机械原理

廖汉元、孔建益

机械工业出版社

自动控制原理

吴怀宇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运筹学简明教程

秦裕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冶金传输原理

沈巧珍

冶金工业出版社

耐火材料学

李楠

冶金工业出版社

自动控制原理与CAI教程

李玉云

机械工业出版社

创业学概论

贺尊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设计艺术心理学

梁家年

武汉大学出版社

3 本科教学建设与改革

3.1 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课堂教学建设

20166月,在广泛征求学院意见的基础上,重新修订了本科培养方案原则意见的文件,启动了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修订后的培养方案遵循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优化课程体系,注重课程的有效衔接,明确课程修读进程表,将毕业要求分解落实到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之中,建立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实现矩阵。

 学校积极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推进了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考核体系等方面的改革。通过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等手段促进教师改革教学方法,提升青年教师授课水平;积极推进信息化手段与教学方法深度融合,鼓励教师采用“翻转课堂”、“翻转训练”、“翻转实验”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形式混合教学模式,将研究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形式落到实处;实施示范性研讨课程建设计划,要求每个专业必须建设一定比例的研讨课,把教学方法改革建设情况纳入学院年终考核指标。

2016-2017学年选修课学分站总学分比例见表3-1

 表3-1 选修课学分站总学分比例

学科门类

总学分

选修课学分

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法学

348

72

20.69%

工学

6346

1003

15.81%

管理学

2262

406

17.95%

经济学

348

63

18.25%

理学

870

162

18.64%

文学

522

97

18.58%

医学

952

85

8.95%

艺术学

870

149

17.15%

3.2 加强专业建设,深化专业改革

 学校依托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建设了一批优势特色专业,拥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11个、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品牌专业11个、校级品牌专业16个。

 学校立足行业,在保持传统专业优势与特色的同时,扶持和拓展新兴专业,加大专业调整和改造力度,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2017年,在大量调研、组织行业专家充分论证、提交论证报告、人才培养方案等申报材料的基础上,申报了“机器人工程”、“地理信息科学”、“物业管理”、“体育教育”、“运动训练”和“文化旅游”六个本科专业。

 积极进行专业改革项目申报工作。“电子信息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和“临床医学”等3个专业获批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

3.3 加强课程建设与改革

 加强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20166月,邓泽宏《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潘炼《过程控制与集散系统》、孔建益《机械原理》、顾华志《耐火材料工艺学》、吴怀宇《自动控制原理》、陈奎生《液压传动》等6门课程被教育部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见表3-2)。

 表3-2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名单

课程名称

课程负责人

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邓泽宏

过程控制与集散系统

潘炼

机械原理

孔建益

耐火材料工艺学

顾华志

自动控制原理

吴怀宇

液压传动

陈奎生

 加强在线课程建设。为推动我校网络信息技术与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的深度融合,建立健全我校在线开放课程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网络在线课程的建设、应用与管理,201611月,出台了《武汉科技大学网络在线课程建设实施细则(试行)》。学校校积极筹备、精心组织,经学院申报、学校审核推荐,理学院李德宜教授主持的《线性代数》、管理学院余学斌教授主持的《证券投资学》和医学院张玲教授主持的《灾害应急与救援》等3门课程在全国近百所高校200余门课程中脱颖而出,当选全国地方性高校UOOC联盟首届“Uooc·Star”课程。这是继我校6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在“爱课程”网(iCourses.cn)上线后,我校本科课程资源建设取得的又一突破性成果,也是我校在线课程建设中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3.4 加强实践教学

 学校遵循“注重基础、强化训练、加强综合、培养能力”的原则,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因材施教,倡导学生个性化发展,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推进与行业企业的联合培养,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2016-2017学年,进一步完善“三层次、五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推进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保证实践教学各环节总学分占全部学分的比例。理、工、医学类专业不少于25%,文、法、经、管类专业不少于15%(见表3-3

3-3 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比例

学科门类

总学时

实践教学学时

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比例(%

 法学 

5568

1609

28.90%

 工学

101536

39140

38.55%

 管理学

36192

11652

32.19%

 经济学

5568

1826

32.80%

 理学

13920

5118

36.77%

 文学

8352

2122

25.40%

 医学

15232

7649

50.22%

 艺术学

13920

4801

34.49%

2016年,由我校与武汉光庭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的实习基地获批为“湖北高校省级示范实习实训基地”;校医院牵头申报的社区卫生服务实习实训基地获批为“湖北高校省级实习实训基地”。(见表3-4

 表3-4 省级实习实训基地一览表

序号

基地名称

等级

所属单位

批准年度

批准文号

1

 武汉钢铁公司实习实训基地

 省级示范

 全校

2012

 鄂教高〔20127

2

 中冶南方(武汉)实习实训基地

 省级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2

 鄂教高〔20127

3

 武汉船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实习实训基地

 省级示范

 机械

2013

 鄂教高〔20138

4

 青山创业中心实习实训基地

 省级

 管理

2014

 鄂教高〔201411

5

 职业病防治实习实训基地

 省级示范

 医学院

2015

 鄂教高函〔201540

6

 武汉光庭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实习实训基地

 省级示范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2016

 鄂教高函〔201631

7

 社区卫生服务实习实训基地

 省级

 校医院

2016

 鄂教高函〔201631

3.5 加强毕业论文(设计)管理

 加强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201612月,获批省优学士学位论文130篇。20176月,评选2017届校级本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584篇,校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512名。

3.6强化创新创业教育

 学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大学生创新创业保障服务制度建设,出台、修订了《武汉科技大学学生学科和科技竞赛管理办法(试行)》《武汉科技大学大学生专利创造活动促进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学科和科技竞赛。

201612月,武科大成立了大学生科学技术协会,建立了院级分会和大学生专利协会、专利评审委员会。学校在校科协下面成立了“青年教师科协”和“大学生科协”,支持学生成立“创业者协会”“电子设计协会”“智能汽车协会”等10余个具有活力的社团。20171月,学校成立创新创业学院,负责统筹全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成立了“武汉科技大学创新创业研究所”,并发起成立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湖北省创业研究会”,研究所和研究会均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着力培养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

 围绕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突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贯穿人才培养方案全过程,突出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依托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学科竞赛和创业实践,建立“项目+竞赛+创业”“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模式,以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为手段,以学科竞赛活动为载体,以创新创业实践为目标,通过“校级—省级—国家级”各类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以点带面,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2016-2017学年,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466项,1521人次获奖。其中,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国家级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湖北省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学校总积分排名全省高校第五、省属高校第一,再次捧得团体 “优胜杯”。刘恒、佘福元分别入选全国大学生创业英雄十强和百强。

3.7 拓展国际化合作办学

2016年,学校正式启动成建制本科留学生教育,招收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留学生50人。学校积极推动中外合作办学。20169月,与美国桥港大学合作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与澳大利亚迪肯大学合作机械工程专业、与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合作网络工程专业等三个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共录取210人, 三个项目的录取分数线分别高出湖北省理科重点分数线33分、29分、28分。接待从奥地利莱奥本矿业大学、美国桥港大学、澳大利亚迪肯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德国弗莱贝格工业大学等合作院校来我校访问的团组30批次。选派28名学生赴境外合作高校赴美国华盛本大学、美国桥港大学、日本茨城大学、韩国汉阳大学、台湾辅英科技大学等友好学校交流研修。组织42名师生赴美国桥港大学暑期交流、12名师生赴澳大利亚迪肯大学暑期课程交流、21名师生赴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暑期课程交流、12名师生赴奥地利莱奥本矿业大学学术交流、24名师生赴香港进行社会工作实践交流学习。

4 质量保障体系

4.1 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情况

 学校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进一步巩固。2016-2017学年,学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党政联席会中,多次研究本科教学工作,出台了《武汉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分”认定办法》、《武汉科技大学双语教学课程建设与认定办法(试行)》、《武汉科技大学网络在线课程建设实施细则(试行)》和《武汉科技大学本科教学工作量计算补充办法》等一系列教育评价相关文件。

 学校建立领导听课制度。要求领导必须深入课堂听课,通过听课了解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能力、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学风及后勤服务保障等。学校党委书记孔建益、校长倪红卫坚持参加每学期的巡视、听课和期中教学检查反馈会。2016-2017学年,校院领导评教的覆盖比例为30.57%

4.2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学校有专职教学质量监控人员4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3人,所占比例为75.00%

 学校积极探索建立涵盖校院两级、全方位的校内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从制度上保障本科教学质量。一是校院两级的教学督导组织。在面向全校所有课堂听课的基础上,教学督导重点抽查部分课堂教学比较困难、学生反映比较强烈的老师以及新进教师的课堂。同时,参与开学前和学期末的开课及考试巡视,开展期中教学检查及其他专项检查等;二是遍及全体学生的学生评教工作及学生信息员组织。依据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每年组织全校学生分学期对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评价。学生信息员主要搜集并反馈有关教学、管理、服务等信息,以帮助学校及时解决学校教学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三是参与听课及检查巡视等学校各级领导。主要包括校级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各学院领导等。除了每学期通过一定量的听课了解教学情况外,还要参加每学期的开学巡视和期末巡考,确保正常的教学秩序;四是各学院的同行教师。主要是各系(教研室)主任。作为专业同行,他们的听课更能了解专业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质量,为本科教学质量改进提供决策依据。五是教师帮扶与服务。20158月,学校成立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旨在研究教师教学发展问题,开展教学培训、教学竞赛等,为教师教学发展提供咨询服务。

2016-2017学年,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处共选聘学生教学信息员149名,编辑《学生教学信息员简报》7期、《教学简报》4期,向社会公布了“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2016-2017学年,学生评教覆盖面为97.36%,其中评价结果为良好以上的占98.86%。同行、督导评教覆盖面为43.6%,其中评价结果为良好以上的占99.74%。校院领导评教覆盖面为30.57%,其中评价结果为良好及以上的占97.57%(见图4-1)。

4-1 本学年评教情况

4.3 深入推进专业认证工作

 学校继续加大专业认证工作力度。2016年,矿物加工工程专业认证申请得到批复。201710月,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组一行6人对矿物加工工程专业进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现场考查。专家组进行了听课,查阅毕业设计、试卷及教学管理文件等资料,并考查了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工程实训中心、图书馆和校史馆,与用人单位代表、校友代表进行了访谈,与学校职能部门管理人员、专业教师进行了一对一访谈、对在校学生进行了座谈。专家组对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在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等方面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就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2017年,学校共申请专业认证项目7项。其中,城市建设学院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材料与冶金学院的冶金工程专业、信息学院的自动化专业申请得到批复。

 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学校先后与美国桥港大学、澳大利亚迪肯大学、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开展3个本科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美、中澳项目通过了教育部合格评估。

4.4 开展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学院校内自评工作

 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是评价、监督、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开展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校内自评,是我校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建立健全校内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旨在通过自我评估发现问题,找准差距,建立自律机制,强化自我改进,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01612月,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处邀请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的八位专家组成本科教学工作校内审核评估专家组,于1213日至1221日在材料与冶金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自动化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理学院、文法与经济学院和医学院等八个学院展开了校内审核评估工作。

 专家组深入学院,在审阅学院《自评报告》与教学基本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听取学院教学汇报、查阅支撑材料、调阅试卷、毕业论文、教学计划和大纲、深度访谈学院领导、教师和学生、听课、实地考察等形式,对学院本科教学工作进行考察。评估专家组从定位与目标、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学生发展、质量保障和特色项目等七个方面分析学院本科教学中的亮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意见和建议。专家组经集体评议,对学院的本科教学工作形成写实性《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校内审核评估考察报告》。学院根据专家意见和建议进行整改。

5 学生学习效果

5.1 学风建设及其效果

 学校以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为保障,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坚持辅导员查课制度、听课制度、与任课教师联系制度,积极开展文明宿舍创建工作,加强学风建设过程管理,培育优良学风。

 学校以“思想引领、素质拓展、成长服务”为工作主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组织学生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教育活动。连续第34年组织学生入党积极分子赴红安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教育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实践。以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为根本,开展了53场高质量的大学生素质教育报告会,举办优秀学生先进事迹报告会,反响热烈。举办“沁湖时光 校长有约”,倾听学生声音,共谋学校发展,举办了以“健康心理,幸福人生”、“和谐人际,幸福大学”为主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以“科技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艺术节”为载体,建设高雅的校园文化。2016-2017学年,开展了第二十届科技文化艺术节活动,共举办大型校园科技文化活动34场。以崇实讲坛为依托,邀请专家、教授、知名校友为学生做素质报告,在全校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深受学生喜欢。

 以“五四红旗团委”创建活动为总揽,促进团的基层组织建设,涌现出6个五四红旗团委、3个特色工作先进团委、26个红旗团支部、83个先进团支部,评选出10个魅力学子(团队)、219名模范团干、1137名优秀团员。校团委获得全省“2016年度共青团工作先进单位”、“2016年度全国钢铁行业五四红旗团委”荣誉称号,黄明柱、袁鑫同学获全国“自强之星提名奖”,1个团支部被评为“全省五四红旗团支部”、1名团干部被评为“全省优秀共青团干部”。

 在一些国内外知名的大型赛事中我校学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16年“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中5支团队参加全国决赛并获奖,获全国银奖2项,铜奖1项,优秀奖2项,获全省银奖4项、铜奖8项,学校捧得团体奖项“优胜杯”;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全国一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1项、三等奖4项;全国转炉模拟炼钢大赛获全国一等奖2项,三等奖2项;高校大学生金相大赛获全国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智能汽车竞赛获全国二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大赛获全国二等奖1项,全省特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获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在全国、全省各类学科竞赛中,我校学生踊跃参与、成绩斐然。其中,在2016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我校3217名学生报名参赛,共166人获奖,其中特等奖5人、一等奖16人、二等奖50人,三等奖95人。

2016-2017学年,我校本科生体质测试达标率为88.13%

 学校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学习和成长满意度调查,了解学生学习发展情况,了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情况。调查显示,学生对学习与成长的满意度普遍较高。

5.2 毕业情况

2017届共有本科毕业生5965人,毕业率为96.67%,学位授予率93.85%

5.3 就业情况

1毕业生总体就业率

截至201791日,我校20175965名本科毕业生中,有5644人通过升学、出国出境留学、签约和自主创业等形式就业,就业率为94.62%,比去年同期增加了0.12个百分点。升学出国率为28.01%,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64个百分点(见表5-1

 表5-1  就业率构成

就业率构成

2016届(%

2017(%)

同期变化比例(%

总就业率

94.50

94.62

0.12↑

协议就业率

62.17

61.51

0.66↓

灵活就业率

5.80

4.95

0.85↓

升学出国率

26.37

28.01

1.64↑

自主创业率

0.16

0.15

0.01↓

 除升学、出国出境继续深造和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以外,3964名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在全国30个省、市、区。就业地域分布排名前五位的省市区分别是:湖北省、广东省、浙江省、上海市、江苏省,这五个地区的就业人数比例达到 75.86%

2毕业生就业去向

2017届本科毕业生共有1525人升学,占毕业生总人数的25.57%,比去年提高了0.99个百分点。从升学类型来看,2017届本科毕业生升学的主要去向集中在本校和“985”、“211”及双一流建设高校,占升学毕业生的88.13%。其中,534名毕业生就读本校研究生,占升学毕业生总数的35.02%516名毕业生就读“985”高校,占升学毕业生总数的33.84%(见图5-1







5-1 2017届本科毕业生国内升学院校层次分布

2017届毕业生签约就业3581名,签约单位以企业为主,合计达到签约人数的90.34%(见表5-2

 表5-2 2017届毕业生签约就业单位性质分布

单位性质

人数

比例(%

党政机关

36

0.91

事业单位

教育

20

0.50

科研设计单位

15

0.38

医疗卫生单位

166

4.19

其他事业单位

33

0.83

小计

234

5.90

企业单位

国有企业

803

20.26

其他企业

2491

62.84

三资企业

287

7.24

小计

3581

90.34

部队

102

2.57

地方基层项目

5

0.13

国家基层项目

4

0.10

城镇社区

2

0.05

合计

3964

100

5.4 用人单位满意度

 学校加大就业市场建设力度,努力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全年共联系797家用人单位来校招聘毕业生,新增用人单位34家,举办了秋季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共有152家来校招聘。

通过对来校参加供需见面会和举行专场招聘会的用人单位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满意度较高,98.16%的用人单位对录用过的毕业生感到满意,比去年同期提高了0.16个百分点(见表5-3)。

 表5-3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

对我校毕业生的满意程度

单位数

比例(%

很满意

126

38.65

满意

154

47.24

基本满意

40

12.27

一般

6

1.84

6 特色发展

6.1 组织教育思想大讨论,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新的时期,为扎实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20166月至12月,学校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该活动围绕“创建一流学科,建设国内一流大学”主题,结合学校办学经验,主动查找问题,提出工作思路和改进措施,撰写了13篇调研报告,邀请李培根院士等国内外著名专家开展专题讲座11场,进一步开拓了视野、凝聚了智慧,充分激发了学校各方的办学活力。

 学校弘扬“厚德博学,崇实去浮”精神,以学生为本,深入推进学分制改革,构建了开放的学生选拔机制、开放的课程资源平台、开放的教学过程管理模式和开放的实践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探索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学校出台了《武汉科技大学普通本科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和《武汉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分”认定办法》,构建了“本科多通道学业路径”,完善学分制管理,建立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专业学籍管理与教学运行机制,探索实施“三轮选课”、跨专业选课、不同专业学分标准化及可兑换的制度与机制,完善转专业制度,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特点和发展,自主规划学习进程改变了教学管理制度僵化的现象。

 为充分满足学生自由选课,学校建设了全校课程中心,所有课程的基本信息全部上网,打通校级课程平台,学生自主自由选课程、选上课时间、选授课教师;建成上线5MOOC课,引进50多门名校的MOOC课程供学生选读。2016-2017年学年累计在线课程选课23000余人。

 学校率先在湖北高校中开展了“自我规划、自主学习、自由双考、自主选择”的大学英语修读模式改革,鼓励学生自我规划在校期间的英语学习,允许学生可充分利用寒假、暑假申请大学英语自修,每学期期初、期末举行24个级别大学英语考试,4个学期的大学英语课程最短2个学期可以完成,不仅为学生节省时间成本和学费,还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所需要的空间。

 学校依托 “开放+自主”的教学平台体系,推进“兴趣+引导”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变“一专业一方案”为 “一学生一方案”,变“一班级一课表”为“一学生一课表”,为每个学生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选择不同的课程、实践环节和创新训练项目。学生可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课程与教学方式、自主选择教师与上课时间,自主选择学习进程,激发学生学习自觉性,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为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搭建良好平台。学校分别获批省级和国家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被湖北省人民政府认定为首批“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全年新增创业团队23个,被武汉市科技局批准为“武汉市众创空间”。

7 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7.1 面临的主要问题

 武汉科技大学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但与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还存在以下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是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较好,但教师结构需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中高层次领军人才较少,教师教学个性化服务和指导不够。

 二是专业建设的改革与研究仍需加强。专业设置和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专业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适应性需进一步提高,专业认证工作推进力度有待加强。

 三是课堂教学改革力度需加大。优质课程资源不足,教师教学能力仍需提高,课堂教学仍然存在教学内容简单固化、教学手段和方法落后、学业评价手段单一等问题,教师课堂教学方式与现代化教学理念有差距,研究式、讨论式、案例式教学形式较少。

7.2 对策

 针对上述主要问题,我们拟采取以下解决措施:

 第一,进一步实施高端人才战略。健全高层次人才遴选机制,加大学科领军人才引进力度。同时,坚持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积极推进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教学方法、课程设计、教育信息技术 等方面的专项培训,打造融教学研究、学习交流、技能培训、能力提升于一体的“教师之家”。

 第二,加强专业建设和结构优化。按照“适应需求,优化结构,注重内涵,突出特色”的专业建设思路,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对接行业产业发展,设置专业责任教授团队,加大专业认证力度。

 第三,加大教师培训工作,更新教师教学理念,促进教师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以课程建设为核心,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考核体系等方面的改革,引进一批一流高校优质MOOCs课程,拓宽学生视野,加强师生互动以及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机融合。


 

上一条:武汉科技大学2017-2018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下一条:武汉科技大学2015-2016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