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武汉科技大学2015-2016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发布时间:2016-12-30  发布者:学校办公室  浏览次数:








2015-2016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二〇一十二


目 录


武汉科技大学2015-2016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武汉科技大学是省部部共建的地方高水平大学,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入选高校。学校办学历史溯源于1898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朝政府批准成立的工艺学堂,1995年,隶属于原冶金部的武汉钢铁学院、武汉建筑高等专科学校、武汉冶金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武汉冶金科技大学。1999年更名为武汉科技大学。

 百余年来,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各类专门人才18万余人。一大批杰出校友成长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学者、党政领导、大型钢铁企业的董事长或总经理,学校被誉为“冶金高层次人才的摇篮”。

 学校坚持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坚持突出重点、特色发展,统筹推进“十三五”事业发展总规划、八个专项规划和学院规划的编制工作,切实优化学校事业发展顶层设计。通过由点到面的核心聚焦、由面到点的集思广益,实现了学校总规划、专项规划和学院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相互支撑、相互补充,构建起完备规划体系。通过规划的制定,全校师生员工进一步统一了发展思路、坚定了发展信心,为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的顺利开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1 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1.1培养目标

 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理论厚实、知识结构合理、适应能力强、富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服务面向:坚持需求导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和湖北省“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等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适应社会需求、对接产业转型发展,推动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

1.2 学科与专业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特色鲜明,构建了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工、理、管、医、文、经、法、哲、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学科体系。设置有15个举办本科教育的学院、70个本科专业,涵盖8个学科门类(见表1-1

 拥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3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2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建有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5个省级重点学科,冶金工程、矿业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分别位列全国高校第6位、第7位。



 表1-1 2015-2016学年本科专业布局与结构一览表

学科门类

专业数目

专业名称

所占比例(%

工学

36

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工程、安全工程、采矿工程、环境工程、矿物加工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金属材料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冶金工程、材料化学、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通信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工程力学、材料物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建筑学、土木工程、城乡规划、工业设计、风景园林、车辆工程、交通工程、交通运输、汽车服务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

51.4

管理学

13

工业工程、财务管理、电子商务、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劳动与社会保障、行政管理、物流管理、物流工程

18.6

艺术学

5

绘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公共艺术

7.1

文学

3

英语、德语、翻译

4.3

医学

5

临床医学、护理学、药学、预防医学、卫生检验与检疫

7.1

理学

4

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化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统计学

5.7

法学

2

法学、社会工作

2.9

经济学

2

国际经济与贸易、投资学

2.9

合计

70

100

1.3 在校学生

2015-2016年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28502人,其中本科生24453人,研究生3396人,博士生286人,专科生350人,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85.79%(见表1-2)。

 表1-2  各类学生数统计表

本科生数

专科生数

研究生数

全日制在校生数

折合在校生数

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

博士生

硕士生

24453

350

286

3396

28502

32988.40

85.79%


1.4 生源质量

2015-2016学年,我校在全国30个省(区、市)共录取普通本科生6013人。录取线高出批次线30分以上的省份达到19个,高出批次线40分以上的省份达到11个。

 在湖北省,我校录取线逐年攀升,在省内同类院校中一直居于领先地位。2015年本科招生计划比去年增加213名;在鄂理科招生分数线超过重点线41分,文科招生分数线超过重点线21分;本科生一志愿录取率99.5%;本科生总报到率98.94%;新增优质生源基地3个。

2 师资队伍与教学条件

2.1 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形成了一支以“千人计划”、“长江学者”、“百人计划”、“楚天学者”计划入选者为核心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以一大批高素质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教师队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519人,外聘教师306(一般外聘教师292人,直属附属医院具有医师职称的医生14),折合教师总数1666.05人,生师比为19.80∶1

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为88.48%副高以上职称人员比例为62.01%(见表2-1)。拥有双聘院士8人,国家“千人计划”创新人才6人、“长江学者”1人、“千人计划配套引智工程”项目8项,湖北省“百人计划”9人,国家及湖北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入选29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5人,全国教学名师1人。

2-1专任教师职称、学历、学位、年龄结构

结构类型

数量(人)

比例

职称结构

正高

326

21.46%

副高

616

40.55%

中级及以下

577

37.99%

学历结构

博士研究生

741

48.78%

硕士研究生

603

39.70%

本科及以下

175

11.52%

年龄结构

35岁及以下

324

21.33%

36-45

770

50.69%

46-55

352

23.17%

56岁及以上

73

4.81%

2015-2016学年,学校坚持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切实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高层次队伍建设取得新成绩。我校2名教师分别入选“外专千人”和“青年千人”,实现了国家“千人计划”所有子项目的全覆盖; 4名教师入选湖北省高端外国专家项目, 3名教师入选湖北省“百人计划”。新增“楚天学者计划”设岗学科2个,获批湖北省教学名师团队1个。2015年新进教师69人,其中博士65人。我校高性能钢铁材料及其应用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毛新平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5-2016学年,共选派50名青年教师分别通过国家公派及学校资助项目成功出访,招收进站博士后16人。冶金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被评为全国“良好”等级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2 教授上课情况

 质量是高等教育办学的生命线。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坚持将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工作,将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副教授年度考核、职务晋升、评优评先和聘用的必备条件

2015-2016学年,全校开设课程总门数2008门,课程总门次数为6679门,教授授本科课程占总课程数的比例29.93%,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93.04%

2.3  教学经费投入

 学校积极筹措资金,为教学科研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继续加大对本科教学经费的投入,在各类预算安排中,优先保障本科生培养经费、实验室建设经费、实验教学经费和实习经费。2015年,财务处陆续出台《武汉科技大学财务管理办法》、《武汉科技大学实习经费管理办法》、《武汉科技大学预算管理办法》、《武汉科技大学校内收入暂行办法》等制度,保证了教学改革和教学基础条件建设等各项工作顺利运行。

2015年,本科教学经费支出9902.29,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6876.72万元,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2812.22元;本科实验经费973.06万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397.93元;本科实习经费288.58万元,生均本科实习经费118.01元。

2.4  教学用房

 学校校园总面积170.93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04.15万平方米。校园依湖览江、风景优美,教学设施齐备,办学条件完善,是湖北省“生态园林式学校”、“湖北省绿化模范单位”。

 学校生均占地面积59.97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面积55.90万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9.61平方米(见表2-2)。

 表2-2 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统计表

年度

全日制

在校生

占地面积

(平方米)

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平方米)

(人)

总面积

生均面积

总面积

生均面积

2016

28502

1709321

59.97

559036

19.61

2.5  图书资源

 学校图书馆始建于1958年,是湖北省高校大型图书馆之一。现有校本部图书馆,黄家湖新校区图书馆两座馆舍,校本部图书馆面积11000平方米,黄家湖新校区图书馆面积44000平方米,馆舍总面积达6万余平方米。截至201512月,馆藏书刊216余万册(见表2-3)。

 表2-3 2015年图书馆及各院系资料室文献汇总表

单位     

项目

图书册数


折合学生数(人)

生均册数(册/生)

图书馆

2084456

32988.40

63.19

各院系资料室

85488

32988.40

2.59

小计

2169944

32988.40

65.78

另:电子书刊

中文电子刊:27405

外文电子刊:20591

中文电子书:4516601

外文电子书:3566

32988.40

中文电子刊:0.83/

外文电子刊:0.62/

中文电子书:136.91/

外文电子书:0.11/

总计

电子刊:47996

电子书:4520167

32988.40

138.48/

注:电子书刊数据根据《高等学校图书馆数字资源计量指南(2007)》统计。

 图书馆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育人”的宗旨,实行全年、全开架式开放,提高了图书文献资源的利用率。在为读者提供信息咨询、文献检索、新书推荐等传统服务的同时,自建了5个专题数据库,建立了我馆外文原版期刊目次库和重点学科网络资源导航系统,开通了网络即时咨询系统,实现了印刷型文献借阅、电子阅览、信息检索、文献传递、用户培训、解答咨询等工作的网络化服务。

 学校图书馆以实体馆服务为基础,加强虚拟馆建设和服务创新工作,围绕建智慧图书馆,展开了多项智能服务。整合数字信息资源,以学科为单位,结合超文本技术,将馆藏资源和互联网上与学科相关的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收集、筛选、分类组织和有序化整理,并对其进行简要的内容描述和揭示,建立了适合我校学科的分类目录式的资源组织体系,为我校读者提供了学科信息资源导引和检索线索的导航,极大方便教学科研的信息获取,实现了“一站式”学科服务。2015年在湖北省高等学校图书馆先进集体评选中,我校图书馆被授予“先进集体”称号。

2.6  教学设备

2015年,学校继续加大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投入力度。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2975.59万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为30497.76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9245.50元。

 学校建有湖北省属高校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耐火材料与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科研基地、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校拥有1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联合)2个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近五年,学校主持和承担了国家“973”、“863”、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248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社科)成果奖77项;连续八年获得16项国家科技成果奖(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位列2014中国大学科技奖励排行榜第67位。

3 本科教学建设与改革

3.1 专业建设与改革

 学校依托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建设了一批优势特色专业,拥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10个、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特色(品牌)专业11个、校级特色(品牌专业10个。

 学校立足行业,依托省重点学科等优势资源,在保持传统专业优势与特色的同时,扶持和拓展新兴专业,建立健全专业增设、调整与退出的动态调整机制,加大专业调整和改造力度,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2015—2016学年,结合现有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办学条件,增设“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专业,“风景园林”专业停止招生。

 学校不断加强专业建设,积极开展专业认证工作。专业认证是新时期国家教育教学评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这项工作,能有力地保障和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201511月,学校精心组织,顺利完成我校第一个接受教育部认证专业——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学校领导十分重视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多次召开专业认证工作会议,讨论研究相关问题,明确学校医学教育的改革方向。2014430日,经学校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工作领导小组认真讨论并报学校党政联席会同意,医学院向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秘书处提交了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申请2015年,学校先后制定了《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方案》、《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整改工作方案》,编制印发了《武汉科技大学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宣传手册》,积极配合医学院做好材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全程参与自评报告和汇报会PPT的审核和修改,开展专业认证校内自查工作。组织召开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专题会议20余次,研究存在的问题,协调学校职能部门完成专业认证工作。

 在准备认证年多的时间里,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全校相关部门全力支持,医学院、临床学院以及各附属(教学)医院的师生员工团结协作,为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圆满成功打下坚实基础。2015118日至1112日,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专家组七位医学教育专家我校进行了实地考察,对我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办学理念、办学条件等多方面给予了积极评价和肯定。此次专业认证为学院和学校专业建设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开端。按照学校工作部署,将进一步深入推进专业认证工作,扩大专业认证的覆盖面,不断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我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评估工作经过多年的准备,于20156月正式启动。城建学院在对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状况进行了全面梳理与总结的基础上,于20158月向住房城乡建设部高等教育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提交了评估申请报告。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教育评估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工作;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处全力做好组织、沟通与协调工作;学校办公室、黄家湖校区综合办、教务处等15个相关部门大力支持,积极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图书馆、档案馆、工程训练中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理学院、信息学院、外国语学院等7个涉及公共教学资源的单位密切配合,圆满完成专家组视察准备工作。

 城市建设学院、建环系领导和全体师生员工团结协作,自评工作认真负责。学院成立了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评估领导和工作小组,组织相关人员投入到紧张的自评报告工作中。学院就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现状、办学思想与特色、教学组织与管理、科研与学术交流等方面进行了自我评价,完成了2万余字的自评报告及23万余字的支撑材料,期间组织调研了省内外3所高校的评估情况,收集了100万余字的参考资料;同时加强了专业实验室、图书资料室及档案室的建设工作,使学院的教学设施更加完善。

2016517日至519日,住房城乡建设部高等教育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评估视察组莅临我校,对城市建设学院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进行实地考察。视察小组综合了解了我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教育过程、教学条件和学生德、智、体教育和学生素质等相关情况,考察了我校教学培养计划、教学进程、教学管理、师资队伍以及学校对该专业办学的支持情况。视察小组认为,我校提交的自评报告属实,满足评估文件的要求,对我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特色,培养条件给与了充分肯定,对我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及实验条件建设方面提出的宝贵意见。希望通过这次评估,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能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优化实验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20166月,接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武汉科技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评估结论的通知》,经住房城乡建设部高等教育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全体会议讨论并投票表决,我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评估准予通过,合格有效期5年,自20165月起至20215月止。这是我校第二个申请并成功通过行业认证和评估的专业,也是我校首个申请并成功通过评估的工科专业,是学校和城市建设学院在专业建设方面取得的又一项新成果。

3.2 课程建设与改革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学校课程建设,多次专题讨论课程建设若干问题,在政策上进行倾斜和扶持,如大学英语课程改革问题、各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建设问题和在线课程建设问题等。2015-2016学年出台了系列课程建设文件,如《关于印发武汉科技大学关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试试方法的通知》(武科大教[2015]62号)、《关于公布武汉科技大学2015年校级网络在线课程立项建设项目的通知》(武科大教[2015]68号)、《关于印发武汉科技大学网络在线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武科大教[2015]57号)。

 学校以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体系等方面的改革为核心,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积极开展课程建设,突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进一步加强现有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继续施行“三级贯通”模式,探究特色在线课程建设体系,组织承办了2015年全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工作研讨会”。

 学校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普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为目的,以学校现有的教学名师和名课为基础,不断优化课程布局。转型升级现有的校级、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坚持多级联动和共建共享机制,加入深圳大学UOOC联盟和东西部高校联盟等教学资源平台,积极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制定了相对完善的保障运行机制,进一步打通“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精品开放课程建设路径,统一按照国家精品开放课程技术标准进一步推进校级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工作,完成了我校“十二五”规划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工作总结,完成了6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课程数据更新工作,且各项统计数据在省属高校均名列前茅。建成7门省级精品开放课程(包括6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视频公开课)(见表3-13-2),建成校级在线课程、双语课程、优质实验课程共43门。

3-1 武汉科技大学2015-2016学年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一览表

序号

课程名称

负责人

单位

级别

1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唐忠义

马克思学院

省级

2

大学物理实验

李钰

理学院

省级

3

汽车电器与电子控制技术

麻友良

汽车学院

省级

4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杨中华

管理学院

省级

5

计算机网络

金瑜

计算机学院

省级

6

系统解剖学

刘晓柳

医学院

省级


3-2 武汉科技大学2015-2016学年精品视频公开课一览表

序号

课程名称

负责人

单位

级别

1

身边的数学

李德宜

理学院

省级

 学校加大课程建设改革力度,充分利用网络课程资源,突出创新能力培养,突出理论教学与实践实验教学相结合,除了鼓励精品开放课程团队创新教学模式,创新“五横五纵”、“功能单元构建教学法”、“二三一”实践教学模式等教学模式,还根据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最新趋势,积极推进在线课程的“引进与自建”相结合,积极探究“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创新在线课程本地化建设路径。

 学校坚持与时俱进谋发展,创新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及其平台建设。为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部署,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需要,结合我校人才培养目标和需求,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我校不断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积极推进教育信息网络部署和基础设施建设,立项招标建设了具有云端和本地化部署功能的在线课程平台,不断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努力加快网络课程建设和教学管理信息化进程,立项建设了一批具有学校特色的在线课程,积极促进教学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深入探究适合我校发展步伐的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方式、方法和路径,尝试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在线开放课程体系和课程平台,积极发挥教育信息化建设对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方式优化、教育质量提高、教育改革推动的重要作用。目前共引进校外在线课程21门,修读学生达5000余人。

3.3 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

 学校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与研究,鼓励教师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注重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成果的总结,运用优秀的教学改革与研究成果指导教学实践,进一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2015-2016学年,认真组织教学研究项目立项工作,立项校级教研项目61项,其中重点项目31项,一般项目30项;获批省级教研项目16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213篇,其中核心教学研究论文27篇。

 学校不断探索人才模式改革。从2016年起,启动本、硕贯通式培养的“3+1+2”培养模式改革,继续实施卓越计划、英才计划、产业计划和香涛计划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深化与第二炮兵联合培养国防生,建立了军地共育共管的运行协作机制;继续实施试点学院改革,探索按大类招生的培养模式;继续实行双学位教育,探索了复合型人才培养。我校现有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6个,省级冶金类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项目1个,省级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10个;依托2011协同创新中心,开设了香涛计划工科班、文管班人才培养试点项目;联合培养国防生,现有在校国防生300余人。

 学校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推进人才培养内涵建设,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学校首次开展校内审核评估工作。学校结合实际,制定了《武汉科技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方案和计划》,在认真学习《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方案》精神和查阅大量外校审核评估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广泛征求意见,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组织专家多次培训,于201512月份在外国语学院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完成了校内首次审核式评估试点工作。外国语学院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主动承担,全院师生积极配合,使审核评估试点工作顺利完成,为学校开展审核评估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开端。

3.4 教材建设

 我校以服务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提高教材质量为核心,以创新教材建设机制为突破口,以实施精品和特色战略、完善教材评价选用制度为着力点,配合人才培养方案,着力建设一批具有学校特色的高水平教材。学校积极推进武汉科技大学大学教材管理办法》修改工作,下发了《关于公布2015年校级教材立项建设项目的通知》(武科大教【201566号),2015,我校重点开展了规划教材和核心课教材建设工作,校级立项教材15部,组织教师主编高质量教材39部,其中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国家级英语规划教材1

2015-2016学年,学不断完善现有教材评价体系,拓展了教材建设管理、服务的信息化平台,组织教师参与各级各类规划教材建设、申报和推荐工作,互联网加时代下在线课程建设中的在线教材引进和学习工作,鼓励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在线教材开展课程教学辅助工作,探究数字化教材时代教材建设工作新思路新布局。

3.5 实践教学

2015-2016学年,学校加强实践教学工作,制定并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工作 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意见》(武科大教[2016]36号),推进企业导师制,为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保证试点班的实习效果,学校为材冶学院聘请了6家单位11位工程师作为我校企业导师,共同指导无机非金属材料卓越工程师班的实践教学环节;我校和武汉市职业病防治院、湖北省职业病医院联合申报的“湖北省职业病防治实习实训基地”;获批为“湖北高校省级示范实习实训基地”;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成功获批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城乡建设与环境发展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批为省级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医学机能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获批为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见表3-3

3-3 2015-2016学年新增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一览表

序号

名称

类型

立项时间

1

城乡建设与环境发展实验教学中心

省级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1512

2

医学机能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201512

3

职业病防治实习实训基地

省级示范实习实训基地

201512

 学校遵循“注重基础、强化训练、加强综合、培养能力”的原则,不断完善三层次、五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推进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保证实践教学各环节总学分占全部学分的比例。理、、医学类专业不少于25%,文、法、经、管类专业不少于15。(见表3-4

3-4 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比例

学科门类

总学时

实践教学学时

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比例(%

法学

5568

1592.8

28.61%

工学

95968

46848.2

48.82%

管理学

36192

14282.2

39.46%

经济学

5568

1919.6

34.48%

理学

8352

3888.8

46.56%

文学

8352

2312

27.68%

医学

15232

7846.56

51.51%

艺术学

13920

5025

36.10%

3.6 选修课教学

 学校选修课程包括通识教育平台课程的选修课程、学科基础平台课程的选修课程、专业课程模块的专业方向课程、专业任选课程以及素质拓展模块等。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旨在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推进学科交叉,学校开设自然科学类、人文社科类、经济管理类、艺术体育类四类课程供学生选读。专业方向课程学院根据专业特点,设置1个或1个以上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学生根据自身的特长、兴趣及社会需求等选择修读其中某一专业方向模块。专业任选课程各专业根据专业方向、拓展专业口径及完善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的需要自行设定专业选修课,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学生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爱好选择任意课程。素质拓展模块包括创新教育和第二课堂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引导学生在课外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爱好从事各种科研及素质培养和创造性实践活动,并取得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智力劳动成果或其他优秀成果每位学生在校期间应完成3个创新学分3个第二课堂学分。(见表3-5

3-5  选修课学时占总学时比例

学科门类

总学分

选修课学分

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法学 

348

103

29.5%

工学

5998

1386

23.1%

管理学

2262

580.5

25.7%

经济学

348

88.5

25.4%

理学

522

131.5

25.2%

文学

522

121.5

23.3%

医学

952

111.5

11.7%

艺术学

870

233.5

26.8%

3.7 毕业设计(论文)

 加强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认真组织并完成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评审工作。201512月,获批省优学士学位论文127篇,20166月,评选2016届校级本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546篇,校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487名。

4 质量保障体系

4.1 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情况

 学校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进一步巩固。2015-2016学年,学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党政联席会中,有30余次会议研究本科教学工作。出台了《武汉科技大学课程指标评价体系》,《武汉科技大学本科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学生课堂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及工作方案》、《武汉科技大学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教育评价相关文件,从制度上保证教学各环节的质量监控。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孔建益坚持参加每学期的期中教学检查反馈会,认真听取教学督导组期中教学检查情况汇报,并对后期整改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4.2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学校积极探索建立涵盖校院两级、全方位的校内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从制度上保障本科教学质量。

 一是校院两级的教学督导组织。作为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的教学督导组织从2001年成立至今,在面向全校所有课堂听课的基础上,重点抽查部分课堂教学比较困难、学生反映比较强烈的老师以及新进教师的课堂,旨在发现问题及原因,指导、帮助和督促部分老师改进和提高。同时,积极参与开学前和学期末的开课及考试巡视,开展期中教学检查及其他专项检查等,及时了解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相关的信息,发现并协助解决问题。

 二是遍及全体学生的学生评教工作及学生信息员组织。学生评教工作从2003年开始,依据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每年组织全校学生分学期对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评价,学生信息员,在全校范围内依据学院、专业和班级等情况选拔。主要关注学生学习、生活以及相关问题,及时搜集并反馈有关教学、管理、服务等信息,以帮助学校及时解决学校教学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三是参与听课及检查巡视等的学校各级领导。主要包括校级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各学院领导等。他们除了每学期通过一定量的听课了解教学情况外,还要参加每学期的开学巡视和期末巡考,确保正常的教学秩序,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四是各学院的同行教师。主要是各系(教研室)主任。作为专业同行,他们的听课更能了解专业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质量,也能针对性地指出问题,帮助提升和确保课堂教学质量。

 学校高度重视本科教学质量信息的分析和反馈工作,为本科教学质量改进提供决策依据。2015年,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处共选聘学生教学信息员183名,编辑《学生教学信息员简报》7期、《教学简报》4期,向社会公布了“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5 学生学习效果

5.1 学风建设及其效果

 学校积极探索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实践学风建设方式方法,构建学风建设长效机制,营造学风建设良好氛围。近10年来,学校每年投入近30万元作为学风建设奖励经费,不断完善学风建设评价体系,加强制度建设,学校倡导用“爱心、信心、耐心”理念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对学习困难、家庭贫困、心理困惑、就业困难的“四困”学生从各方面进行关怀帮助。学校制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优良学风集体评选暂行条例》、《学生学籍预警制度管理办法》等文件,明确了学风建设的目标方向,强化了学风建设领导体制,优化了学风建设组织机构,加强了学风建设的队伍保障,为学风建设的全面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以“五四红旗团委”创建活动为总揽,促进团的基层组织建设,涌现出6个五四红旗团委、3个特色工作先进团委、23个红旗团支部、80个先进团支部,评选出10个魅力学子(团队)、238名模范团干、1169名优秀团员。校团委获得全省“2015年度共青团工作先进单位”、“2015年度全国钢铁行业五四红旗团委标兵”荣誉称号,两个团支部被评为“全国示范团支部”。

 学校从人文环境出发,建设高雅的校园文化,以第二课堂促学风。2015-2016学年,共举办高水平大学生素质教育报告会56场,举办了以“走出虚拟世界,拥抱真实生活”和“关爱生命,美丽心灵”为主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2次,面向全体本科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成功开展了第十九届科技文化艺术节活动,共举办大型校园科技文化活动34场。其中,“校园十佳歌手大赛”、“校园辩论赛”、“‘青春续航’毕业生晚会”、“外文歌曲大赛”、“微视频大赛”、“汽车文化月”、“护士节”、“女生节”、“数学建模大赛”、“建筑文化月”、“模拟联合国大赛”等活动的成功举办,在全校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深受学生喜欢。在湖北省第十一届大学生运动会自由舞蹈啦啦操中,获得冠军。健美操协会被团中央评为全国百佳公益社团。志愿服务大赛荣获全国银奖。由团省委、省作协、省学联主办的湖北省高校第十四届“福创杯”新青年小说大赛落幕,我校4件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1件、二等奖1件、三等奖1、优秀微小说奖1,学校获优秀组织奖。

5.2 学生学习满意度

 为确保评教结果更加科学、合理和有效,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处在广泛征求学院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从20151月开始,将学生评教从每学期一次更改为每学期两次,并对《武汉科技大学课堂教学评估指标》进行了重新修订,在2014-2015学年教学评估中予以实施。

 从学生评教、学生信息员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对学习满意度较高。学生普遍认为学校教学管理规范、运行有序广大教师教学态度认真、教学水平高。

2015-2016第一学期的学生评教平均成绩为91.31第二学期的学生评教平均成绩为91.27分。(见表5-1

5-1  2015-2016学年学生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结果

学期

 被评教师

(人次)

评分段人数分布(人)

学评教平均成绩

90以上

80-89

70-79

60-69

60以下

201520161

1976

1715

257

3

1

0

91.31

201520162

1766

1500

264

1

1

0

91.27

5.3 应届本科毕业生学位授予情况

2016本科生毕业生5729人,毕业率为95.70%。学位授予率为94.71%,升学率26.19%,四级通过率97.16%。。

5.4学生体质情况

 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参加体质健康测试的学生22626人,其中优秀62人、良好2547人、及格17089人,合格率为87.05%(见表5-2)。

5-2  2015-2016学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情况统计表

测试人数

优秀人数

良好人数

及格人数

合格率(%

22626

62

2547

17089

87.05

5.5 毕业就业

 我校2015届本科毕业生共计5964人,分布在理学、工学、管理学、医学、经济学、法学、文学、艺术学等8个学科门类,14个学院,52个专业。(注:因2016届毕业生数据尚未统计出来,本报告中使用2015届毕业生数据。)

2015年,学校举办了1场大型供需见面会、5场组团招聘会、512 场专场招聘会,共有719家用人单位来校选聘毕业生,另有1149家单位通过我校就业信息服务网发布招聘需求信息。

 截止201591日,我校20155964名本科毕业生中,有5625人通过升学、出国出境留学、签约和自主创业等形式就业,就业率为94.32%,比去年同期增加了0.13个百分点。升学出国率为25.84%,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5个百分点。自主创业率为0.15%,比去年同期增加了0.12个百分点(见表5-3)。

5-3  就业率构成

就业率

2014届(%

2015届(%

同期变化比例(%

总就业率

94.19

94.32

0.13↑

协议就业率

64.96

63.08

1.88↓

灵活就业率

5.74

5.13

0.61↓

升学出国率

23.34

25.84

2.50↑

自主创业率

0.15

0.27

0.12↑

 数据显示,来校招聘的单位以高层次单位为主,世界500 强和中国500 强企业、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三资企业、上市和行业龙头民营企业共计387 家,累计占53.82%;其中世界500100家、中国50078民营企业50029家,占来校招聘单位28.79%;中、大型企业来校招聘比例为92.44%(见表5-4)。

5-4  单位性质分布

用人单位性质

用人单位数

所占比例(%

高等教育单位

7

0.37

国有企业

393

21.04

科研设计单位

15

0.80

民营企业

1253

67.08

其他事业单位

10

0.54

三资企业

116

6.21

医疗卫生单位

57

3.05

中初教育单位

17

0.91

 根据《财富》杂志2015年发布的世界500强企业名单和中国500强企业名单,以及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公布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名单,2015届毕业生共计有1179人在500强企业就业,占到企业单位就业人数(4067人)的比例为28.99%;其中有895人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占企业就业人数的22.01%232人进入中国500强企业占5.70%52人进入民营500强企业,占1.28%(见表5-5)。


5-5  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民营500强企业就业情况

就业单位

人数

占企业就业人数比例(%))

世界500强企业

895

22.01

中国500强企业

232

5.70

民营500强企业

52

1.28

5.6升学率

2015届本科毕业生共有1412人升学,占毕业生总人数的23.68%,比去年提高了1.74个百分点。其中,437名毕业生就读本校,占升学毕业生总数的30.95%496名毕业生就读985高校,占升学毕业生总数的35.13%301名毕业生就读非985其他211高校,占升学毕业生总数的21.31%。另外 178名毕业生就读非“211”高校,占升学毕业生总数的12.61%(见5-1)。












5-1国内升学院校层次分布

5.7毕业生就业满意度

20156月,我校对2015届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500份,回收有效问卷2240份,有效回收率为89.60%。《武汉科技大学2015毕业生用人单位调查问卷》主要针对来我校招聘2015届毕业生、参加大中型供需见面会和举行专场招聘会的企业进行的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480,回收有效问卷397份,有效回收率为82.71%

2015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我校毕业生普遍对自身就业状况感到满意,就业满意度为96.38%。其中,有50.05%的毕业生对自身的就业状况感到很满意和满意,46.34%的毕业生表示基本满意(见5-6)。





5-6  毕业生签约满意度

题目\选项

很满意(%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综合评价

14.27

39.78

43.05

2.90

专业对口

13.17

43.57

39.24

4.02

地理位置

13.71

42.55

39.95

3.79

单位类型

12.24

44.06

41.38

.32

工作稳定性

11.38

43.40

42.68

2.54

薪酬福利

8.44

40.22

48.39

2.95

工作舒适度与劳动强度

8.81

40.67

47.48

3.04

个人性格、兴趣

9.11

40.44

47.28

3.17

个人发展空间

9.52

42.51

45.45

2.52

可兼顾亲友关系

10.71

43.03

41.13

5.13

5.8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满意度

 通过对来校参加供需见面会和举行专场招聘会的用人单位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满意度较高98.24%的用人单位对录用过的毕业生感到满意比去年同期提高了0.64个百分点(见5-7)。

5-7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

对我校毕业生的满意程度

单位数

比例(%

a.很满意

141

35.52

b.满意

198

49.87

c.基本满意

51

12.85

d.一般

7

1.76

6 特色发展

6.1秉承“崇实”传统,践行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秉承 “厚德博学,崇实去浮”的校训精神,以适应社会需要为检验标准,坚持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互促共进,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搭建良好平台。

 经过学校广泛讨论和充分论证,2012年,经省教育厅批准,学校正式实施本科教育学分制改革,实行学分制管理,成为省属高校第一所实行学分制改革的学校。

 通过学生自由选课,促进个性化培养。全校本科专业全部重新制定了学分制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运行与管理模式,设计了三轮选课制度(第一轮选课程,第二轮选教师,第三轮综合微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可跨年级、跨专业选择课程,选择任课教师、学习进程,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通过学生选教,促进提高教学质量。学分制培养的核心是选课选教制,这要求教师接受选择,从而打破了长期以来“一人一课,循环复始”的僵化局面,增强了教师教学工作的忧患意识,形成了优胜劣汰竞争机制,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自觉提高效果和教学质量。

 为充分满足学生自由选课,我校建设了全校课程中心,所有课程的基本信息全部上网,打通校级课程平台,学生自主自由选课程、选上课时间、选授课教师;引进和建设了一批在线开放课程供学生选择,2015-2016年第一学期累计在线课程选课1500余人。

 实施学分制改革,给教学管理提出了新挑战,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学分制改革工作,利用“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投入8787.42万元建设“钢铁冶金实验实训中心”,项目建筑面积25349平方米,投入1.105亿元建设“交通、管理与艺术学院”教学楼,项目建筑面积40256平方米;投入100万元升级了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新建和更新了一批多媒体教学设备。

 通过学分制改革,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我校实施了“香涛计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香涛计划试验班学生一人一个培养方案,进入试验班的学生第一学期至第三学期实行大类培养,第四学期至第六学期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长,自行选择专业,自行选择学业导师的科学研究团队,自行选择参与研究项目,自行制定个性化专业课培养方案,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研究性学习,培养具有宽口径、厚基础,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突出的未来杰出人才。

 在学分制改革基础上,我校开展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每学期开学初均组织一次本学期将开设的英语课程的免听自修考试,成绩达到60分及以上者,学生可自愿认定为该级别大学英语课程成绩,并按学籍管理规定认定学分和学分绩点,学生本学期可以直接修读高一级别大学英语,2015-2016年第一学期大学英语免听自修认定700余人。

 学校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为核心,构建了符合学校实际的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互渗透、教学与实践相互延伸、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补充的分层次、立体化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一是实施了卓越计划、英才计划、产业计划和香涛计划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二是建立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从2008年开始,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包括《创业学》在内的19门创新创业素质类公共选修课,将创新精神的培养融入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三是通过大力加强学生第二课堂建设,全面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素质与动手实践能力。学校建立了近20个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每年设立60万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推动学生加强科学研究,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蓬勃开展。四是以“科技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艺术节”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2015年,在全年综合性学术科技竞赛中,我校学生共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384项,其中国际级奖励13项,国家级奖励132项,省级奖励239项,获奖学生达1021人次。2016年上半年,共获省级及以上奖励117项,456人次获奖。获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2项,全国三等奖5项,获全省特等奖1项,金奖5项、银奖5项、铜奖1项,学校捧得团体奖项“优胜杯”,并作为湖北省唯一省属高校加入了“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联盟”;机器人足球大赛获世界冠军2项,全国一等奖3项;第三次获国际级德国红点奖;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全国一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大学生金相大赛获全国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智能汽车竞赛获全国二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大赛获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全省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首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全省银奖2项,铜奖2项。

 经过多年的熏陶与培育,我校创业氛围浓郁,创业典型不断涌现。2011届毕业生解砾,现任红桃K集团常务副总裁,被网络誉为“最牛内衣王”,创办红桃K集团电子商务公司,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同志给予他“救活了一个企业”的高度评价;2013届毕业生付文杰,先后被评为“湖北省首届大学生十佳创业之星”、“湖北省首届长江学子”,被省委书记李鸿忠同志寄语“边学习边创业,做得很好”;文法与经济学院2013届本科毕业生曹宗,在校期间开始创业,20131月注册成立香港华盛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公司成立当年的销售额即突破1亿元;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2013届本科毕业生荣洪魁,拥有3家公司,近两年年销售额均超过3500万元;材料与冶金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生谢权兵,武汉市2015年创业先锋,2012年注册成立武汉爱搜时尚科技有限公司,年销售额达到500万元;机械自动化学院2013届本科毕业生李恒,成立了武汉毳雨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年营业额接近500万元。

2012年到2015年,受到上级表彰的创业典型共有7人。20137月,《光明日报》头版报道:《武汉科大:大学生们的创业沃土》;20146月,中国新闻网专题报道:《武汉科技大学大力扶持学生创业 创业带动就业》;2015611日,新华网专题报道:《武汉科技大学助力大学生实现创业梦想》;2015617日,新华网专题报道:《把握生活创新原点 瞄准社会需求创业——武汉科技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小记》;2015519日,中国网专题报道:《武汉科技大学:创业氛围点燃大学生创业激情》;2015512日,新华网专题报道:《武汉科技大学:学生微创业成为校园“新风景”》。

7 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7.1 面临的主要问题

 学校秉承“本科教学质量是大学生命线”的主张,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但在新形势下,学校的本科教学工作仍然面临着不少问题:

 一是专业建设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我校实行专业预警与动态调整机制,但与社会新形势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还有差距,特别是新兴专业、交叉专业如新能源、新材料等专业建设力度不够,专业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专业认证工作启动较晚,数量较少。

 二是课程建设的现代化技术需进一步提升。学校获批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数量名列省属高校前列。但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MOOCsSPOC、微课等在线课程建设力度不够,在线课程建设与互联网+时代的课程建设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是教学基本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学校克服整体经费紧张,尽量加大教学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但与改革和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学校发展的资金压力仍然较大。

7.2 对策

 针对上述主要问题,我们拟采取以下解决措施:

 第一,以专业认证与评估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改革、专业综合改革、课程体系和内容改革。进一步深入推进专业认证工作,扩大专业认证的覆盖面,进一步推进专业结构优化与动态调整,不断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第二,积极推进教育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努力加快网络课程建设和教学管理信息化进程,深入探究适合我校发展步伐的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方式、方法和路径,尝试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在线开放课程体系和课程平台,创新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及其平台建设。

 第三,加大与地方政府、大中型企业等产学研合作的力度,多方筹措资金积极争取财政专项资金和社会资金支持,进一步健全高校财务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开源节流,最大程度保障人才培养和学校发展的需要


 

上一条:武汉科技大学2016-2017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