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聚焦关键环节 多措并举 稳就业
一是就业渠道“广拓展”。通过“致用人单位的一封信”“致2020届毕业生的一封信”、电话、微信、短信平台等多种渠道与用人单位保持联系,广泛宣传学校的春季就业工作安排。指导用人单位通过空中宣讲、空中双选会、视频面试、网络签约等方式开展招聘活动。搭建“春风行动”系列专场网络招聘会等三个就业平台,借助教育部就业创业“一帮一”行动的力量,加强同华南理工大学的深入合作,积极拓展就业市场。2020年举办了1场线下大型供需见面会、5场线上供需见面会、3场专业类招聘会、712场专场宣讲会。累计发布1739家用人单位招聘信息,提供岗位需求30.5万个,供需比达到1:51.9。二是就业手续“网上办”。学校按照“延期开学不停学”总要求,及时开通网上电子签约系统,简化就业手续办理流程,搭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网络桥梁。发布《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开通电子签约系统的公告》,制作用人单位、毕业生及辅导员使用手册和教学视频。在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双方在网络上达成就业意向并进行实际签约。有514家企业同1052名2020届毕业生在线上完成签约,线上签约率超过50%。三是就业台账“动态管”。学校着力加强2020届毕业生的精准帮扶工作,坚持“一生一策”动态管理,建立起了全校5858名毕业生就业情况动态档案,根据毕业生的就业实际状况,分类管理。不断搜集各种适合毕业生的单位信息,并实时分享给他们。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开展持续不断线帮扶工作,建立专门的工作群,专人开展就业帮扶工作,服务离校不离线。四是就业指导“个性化”。先后发布了《微信版——疫情之下,WUSTER该怎么面对春招》《2020届毕业生就业指导十问十答》等一系列公告推文。在3至4月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就业指导网络咨询服务”活动,组织专业就业指导教师,进行线上简历诊断、面试指导、求职咨询等,为毕业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助力毕业生更好规划和成功就业。
通过以上举措的实施,2020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总体状况稳定,有求职意愿毕业生的就业率超过了96%,升学率创历史最好水平,毕业生总体就业满意度较去年提升了1.21个百分点,在相对困难的就业大环境下,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
二、深化升级指导 贴心服务 有温度
立足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和学生职业准备的指导需要,学校不断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就业服务“全覆盖”。在毕业生中深入开展“五个一”专题活动即:开展一次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建立就业台账;进行一次毕业生职业测评,明确能力层次;开展一次“一对一”的咨询指导,明确求职方向;进行一次简历指导,增加面试机会;制作一份精美的简历,做到有的放矢。此次专题活做到100%全覆盖,精准到每名毕业生,增强毕业生的求职意识,提高就业能力。
将“服务国家人才战略需要、服务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作为就业工作的基本原则,积极引导和支持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和行业建功立业。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引导,进校招聘的优质企业(世界、中国及民营500强企业)数量较去年稳步增长,有974人在500强企业就业。全年共有1433人选择留在湖北就业创业,占签约就业人数的42.37%,其中留汉就业创业的毕业生达1061人。基层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2020年有37人参加国家或地方基层项目,比去年增加了117.6%,到基层就业共有2154人。有40名毕业生进疆进藏工作,比去年增加了11人。全年共有135名学生参加了入伍体检,有80名学生光荣入伍。全校2020届毕业生中有474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取得毕业资格的有448人),共有包括辅导员、班主任、院系领导在内的175名教师进行对接帮扶,建立帮扶兜底机制,对精准帮扶毕业生开展兜底就业、保障就业工作。积极联系和邀请用人单位,关心支持困难毕业生优先就业创业。开发就业见习岗位和优质就业岗位,持续为其提供就业指导服务直至就业。此类毕业生有94.87%已就业,远超全校平均水平。
学校为2020届毕业生集中办理了求职补贴,共计7688800元,做到毕业生100%全覆盖。为2021届毕业生申请求职补贴567人,补贴资金共计793800元。重视残疾毕业生的就业工作,15名残疾毕业生在9月1日前全部就业,其中7人升学,8人签约。帮扶工作解决了毕业生的实际困难,促进了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在疫情期间开展的网上服务活动,对毕业生产生了很大帮助。
学校在疫情期间开展的各项线上服务活动,对毕业生落实就业产生了很大促进作用。有70%的毕业生表示学校提供的线上服务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其中有24%的毕业生感觉帮助作用十分明显。
三、注重工作实效 三全育人 有保障
坚持实施“一把手”工程,加大力度保障就业工作。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对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总体规划、整体协调,统筹全校各职能部门形成合力和强大保障。定期召开党委常委会、党政联系会、校长办公会、党务工作负责人会等,针对就业工作重点研究、重点部署。每位校领导联系1至2个学院,督促、指导各学院开展就业工作。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组织开展全校学生的就业教育指导,就业市场的构建和联动,就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业工作队伍的建设及工作各环节的管理等一系列工作。各学院发挥就业工作主体功能,强化人才培养责任主体、毕业生就业责任主体的“双重主体”作用。应充分利用教学科研平台和校友资源推荐毕业生,形成就业工作上下一条心、全校一盘棋的工作格局。不断完善“领导主抓、中心统筹、院系为主、全员参与”的立体式、全方位的就业工作体系。
坚持就业率“双考”制度:即年初制定学院协议就业率和年度就业率指标,纳入各二级学院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指标体系,对未完成考核指标任务的,进行追究问责,对超额完成指标任务的,给予一定奖励。强化学院就业工作职责,调动教职员工参与就业工作的积极性。
学校立足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择业指导、职前指导、创业指导和暑期就业见习指导“五位一体”的就业指导模式,提高低年级学生综合素质、培育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提升高年学生的求职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大学学习全过程。
组织开展“辅导员就业指导能力提升工程”,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队伍专业化、专家化。进一步完善就业教师队伍的培训机制,建立了“校外培训+内部训练”的模式。全年就业专职教师累计参加培训100余人次。丰富“简历门诊”的功能和作用,在大型供需见面会、学科专场招聘会的现场,邀请有经验的就业指导教师和企业HR,为毕业生诊断简历,提出修改建议,增加他们获得面试的机会。推进就业咨询常态化。2020年以“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网络咨询室”为依托,组织开展了期“一对一”线上、线下就业咨询服务活动,为近600名学生提供了就业个体咨询,反响强烈。